标题
  • 1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用我们的心智,创造社会价值!
传递有用的信息,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将挥之不去的思念永远寄存在网上!
让革命军人的荣誉代代相传!
深切感念为创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
难以忘怀的经历!
当前位置:首页 >>  共同关注
张仲瀚和戈壁明珠石河子
发表人:  更新日期:2023-03-16  阅读:74   评论 0   字号:加大 / 缩小

张仲瀚和戈壁明珠石河子

作者王哲

前 言

诗人艾青曾面对一座年轻的城市发出这样的咏叹:“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这座年轻的城市,是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军人管理,被世人誉为“戈壁滩上的明珠”的石河子新城。创业伊始,艰难备尝,睡地窝子,吃窝窝头,已成常事,军垦战士凭着双手和一颗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在荒原上造出这样一座英姿飒爽的新城。石河子新城的建设成功,不仅是人民解放军征服了亘古荒原,更是给新疆的建设发展开拓了一条创新之路。

赵锡光军长和张仲瀚政委率领部队建设石河子

1950年冬季,解放军二十二兵团第九军组建了石河子新城城建工程处,调派了先遣队开赴石河子。先遣队人员向当地老乡租赁了有着六间平房的小院落,作为勘察设计工程处的办公场所。
石河子城兼工程处的处长是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第九军军长赵锡光担任,政委由第九军政委张仲瀚兼任,副处长是周茂、设计科科长是师景岳,设计科的人均有大学文化水平。当时,工程处共有30余人。
工程处的成员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大多数人都不是学土木建筑的,只有师景岳是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毕业生,又攻读过工兵专业,具有扎实的基础。面对这种情况,为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工程处决定先组织大家学习专业知识,并指定专人搜集有关建筑工程的书籍和资料,一边现场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建城部队初到荒原,既无电影又无戏剧。每天晚饭后,稍微休息一会儿,大家便主动按照不同的学习小组聚集到一起学习,边读资料边讨论。当大家对一个问题取得一致认识后,就做好学习笔记,供工作中参考查阅。为了使勘测设计工作达到应有的质量要求,陶峙岳司令员报请王震将军,请他为我们选派一位有经验的工程师来处里指导工作。王震将军当即委派了七一纺织厂请来的上海工程师赵琛来协助我们工作,现场进行指导。
石河子新城的勘测设计,是创建一座现代化新型城市的百年大计。因而,对地形、土质、水文、地下水位等结构状况,都要掌握得十分准确,才能定位定点。当时的关键问题是搞清地下水位及土质结构。如果这个问题含糊不清,数据不准确,一经定点动工,工程就难以修改了。师景岳深感肩上责任重大,终日在工地上调查研究,检查质量,严格要求。那时,一无探测知识,二无测绘工具,只能采用攻坚战的战术,定好中心点,然后围绕中心点,在四边五十米选点,用十字镐、铁锹挖井取样。一连挖了十几个二十来米深的大口井,分别取了水样、土样,拿回去化验。这样,石河子工程建城工程处设计科才比较科学地掌握了这片地带的土质、水位、含碱量等第一手数据。
在设计规划中,这座现代化新型城市的格局,究竟以哪一种形式布局为好,是经过反复精心研讨才确定的。起初,参考苏联专家的意见,采取放射型布局。据苏联专家分析:这种格局,道路均为斜形,由四面向中心集中,故而没有正南正北的直路,这是根据石河子的地形地势特点确定的。如果按方格型布局,处于西北面的直条路,就会受到西北方向风沙的吹袭。风沙沿着街道直穿而过,将直接影响市民健康和市区卫生,特别是冬季,西北风吹来,降温就会更大。后来,张仲瀚政委根据此方案,提出了车轮辐射式内方外圆的格局。这一格局的优点是进出方便,建筑物变化多样,艺术美观。同时,可以节省工程投资。现在的兵团军垦博物馆附近的布局,就是按照这个方案兴建的。
1 951年春,解放军第九军政委张仲瀚从景化县(今呼图壁县)第九军军部驻地来石河子建筑工区视察。经过一番思索之后,他认为这种车轮辐射式的布局,外观上显得零乱。他说:“建筑物不统一,有的朝正南,有的偏东南或者偏西南,进了城像进了迷宫,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最好改成棋盘式分布:建筑物坐北朝南,或者坐西向东,一则光线好,再则居住方便舒畅。”
为了慎重定案城市的格局结构,工程处领导和兵团有关领导几经研讨,最后,由工程处领导与师景岳综合各种方案优点,接受了张仲瀚政委的建议,将石河子新城建筑格局的设计蓝图重新加以修正,最后定为棋盘式格局。从此,石河子新城的建筑格局遂告定型。

1951年5月,石河子城建工程处健全机构设四个组:

石河子城建工程处战斗序列

处长:赵锡光(兼)

政委:张仲瀚(兼)

副处长:周 茂、梁克洵(51年6月任)

工程组:组长师景岳

材料组:组长洪致良(兼)

运输组:组长黄仲伦(兼)

总务组:组长刘利群

下辖:施工委员会,7个施工大队。

第一施工大队由第九军步兵二十五师选调一个营组成;

第二施工大队由第九军步兵二十六师选调一个营组成;

第三施工大队由第九军步兵二十七师选调一个营组成;

第四施工大队由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二十团选调一个营组成;

第五施工大队由二十二兵团骑兵第八师选调一个营组成;

第六施工大队由第九军军直属队选调人员组成;

第七施工大队由二十二兵团兵团直属队选调人员组成;

运输组组长由二十二兵团供给部运输科科长黄仲伦兼;

材料组组长由二十二兵团供给部营房科科长洪致良兼。

1952年1月,石河子城建工程处改称石河子基本建设处。

1952年3月,石河子基本建设处改称解放军二十二兵团基本建设处,主管全兵团基本建设任务。

石河子新城建设规划正式定型了,建城工程即全面展开。为了加强对基建工程的领导,加速建设步伐,兵团从各师和兵团直属部队中抽调了兵力,共组成7个大队、二千一百多精兵,组成了一支石河子新城基建建设大军。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技术质量,解放军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指派兵团供给部部长崔景谟从长沙市专门招聘了具有泥、砖、木、铁、油漆技能的工匠四十余人,从乌鲁木齐、伊犁等地聘来了木工与烧砖、烧瓦工,这些工匠技师被分配到各个施工连当师傅、带徒弟,迅速提高了部队的建筑技术水平,既保证了工程质量,也加快了工程进度。
为了动员全体建城指战员掀起新城建设高潮,1951年4月,赵锡光军长、张仲瀚政委在石河子马庄召开了隆重的动员大会,大大鼓舞了施工部队建设新城的革命英雄主义热情。施工中,领导干部亲临第一线,和广大战士吃住在现场,团结战斗,忘我劳动。白天,工地上劳动号子此伏彼起;晚上,灯火辉煌,人欢马叫。
各施工部队开工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没有运输工具。大量的砖木材料,都要向工地运送,可没有汽车,搬运挪移全凭一双手和一个肩膀。大家白天挖土修地基,晚上加班编挑筐。没几天工夫,工地上就出现了一人一副挑筐,排成一条长龙似的运输队伍。墙壁垒起后,要上檩条了,没有吊车,就四人轮换着用肩往上扛;需要红砖土坯了就用背架背起向上送。两斤重的红砖,一背就是二三十块,砖比头顶还高。就这,战士们还嫌背得少,经常暗地里进行比赛。为了夺得优胜红旗,夜间在没有照明的情况下,战士们摸黑向高架上背送砖木。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干,回答是:“晚上把料备好了,第二天施工就能加快进度。”连领导常常夜间到工地的高架上往回赶人,并告诉他们晚上往高架上运料不安全。尽管如此,这种现象仍未能杜绝。
在战士们忘我劳动精神的感染下,许多首长来检查工作,也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干起来。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一的赵锡光副司令员,在一次检查工作中,也抱起4块砖径自送上屋架。当他发现木工厂厂长一人扛着两根木椽,正往高架上攀登时,他马上批评老厂长不注意安全。老厂长一面擦着汗珠,一面反问赵副司令员:“你呢?”夜色朦胧中,高架上漾起了一片笑声。
那时候工地上的连长、营长们天不亮就跑到路上去挡道拦人。他们批评战士们违反作息制度,不应该天不亮就上工干活。傍晚收工时,他们又忙着从工地上把战士往家里撵。撵走这个,那个又背着砖块、挑着土过来了。问他们“没听见收工的哨子吗?”他们却满面笑容地说:“就这一趟了。”这样反反复复,一直撵到天黑透了,才勉强收工。

1953年8月,解放军二十二兵团基本建设处战斗序列为;

处长:赵锡光(兼)

政委:张仲瀚(兼)

副处长:周 茂、梁克洵

工程科:科长师景岳

材料科:科长黄仲伦(兼)

设计科:科长师景岳

工务科;:科长赵昆基

管理科:科长刘利群、洪致良(10月任)

综合统计科:科长刘尊贤

政治处主任:王桂秋

下辖:工兵团

工兵团于1952年7月,将二十二兵团施工委员会,5个施工大队合编而成。

第一施工大队由第九军步兵二十五师选调一个营组成;

第二施工大队由第九军步兵二十六师选调一个营组成;

第三施工大队由第九军步兵二十七师选调一个营组成;

第四施工大队由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二十团选调一个营组成;

第五施工大队由二十二兵团骑兵第八师选调一个营组成.

赵锡光军长率领伐木队天山伐木

在庞杂的建城工程中,最主要的工序有:烧砖、砌墙、伐木料。建筑上用的全部木料,都得从百公里以外的天山中砍伐,再运到石河子工地。当时,这是整个工程中最繁难、最浩大的工程。石河子城建工程处处长赵锡光专门组建了一支千人伐木队,从1950年到1953年,先后用了三个冬春伐木。千人大军办木料,在新城建设史上,堪称是一个战天斗地的伟大战役。
那时,部队每年拉运木料,都是从入冬冰冻以后开始的。大雪后,才是最好时机。拉运方法是每两人一个爬犁,拉运的距离有一百五六十公里。沿途每隔一二十公里设有一个茶水站,架有小帐篷,供来往拉运木料的指战员取暖小憩,喝点热茶热水,烤馍充饥。战士们在拉运木料途中,往往是寒风嗖嗖、雪片扑面,打得人眼睛睁不开。由于路程远,要当天来回,常常是早晨披着满天星斗上路,行程十三四个小时,天黑披着满天星斗才到家。战士们为了多拉快跑,路过茶水站时,都不愿多停一分钟。有的喝口水马上就上路了,有的连水也顾不上喝,拿起烤热的馍馍边走边吃。渴极了就抓一把雪团啃几口,把嘴边的冰碴一抹,就又赶起路来。当时,什么“休息一会儿”“喘口气”这些词儿,在战士们的字典上是根本找不到的。他们相互之间,只是比谁拉得多、走得快,谁在周末、月底得了优胜红旗。
在拉运木料的大会战中,不但战士们表现得英勇无敌,就是连、营、团的领导干部们,也都是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奔驰在风雪运输线上。赵锡光副司令员对战士们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予了极大的鼓励。陶峙岳司令员、赵锡光副司令员、李铨主任和张仲瀚政委在部队拉运木料中,曾三次于风雪交加中,亲临天山深处各个伐木、运木点,跋涉于冰凌雪道上,看望指战员,召集有关领导干部,反复告诫他们要注意安全,注意劳逸结合,要搞好伙食,让战士们喝上热开水、吃上热饭菜。

陶峙岳司令员一行一进山,不管多远的点,都要去看看,问寒问暖。当看到战士们往爬犁上捆装木料时,陶峙岳司令员、赵锡光副司令员总是再三叮咛要绑紧,要放平衡,拉起来才轻快。由于解放军二十二兵团首长的亲切关怀,广大战士们伐木运木的情绪高涨,仅两个冬春所拉来的木料,用了三年还没用完。新城建起来的楼堂馆舍所用的数万立方木料,都是战士们凭着一副铁肩膀和一双硬脚板从天山拉下来的。他们用血汗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丰碑。

赵锡光副司令员提倡多、快、好、省


建城工程中,砌墙筑楼是关键环节。赵锡光副司令员确定的指导思想是四个字:多、快、好、省。担负建城任务的部队,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办事的。大家对待每项工程,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好上加好。
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司令部大楼(现改建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志愿军招待所(现石河子宾馆)以及原为陶峙岳将军修建的住宅区等建筑物,风风雨雨几十年,仍昂然地矗立在我们的眼前。
工地上,增产节约成了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站在架下的小工,一见到从上面掉下了一点灰浆,便马上用手捧起来,放进灰桶。战士们心里很清楚,这一桶桶水泥,都是从苏联或其他国家进口的,都是用大笔粮食和畜禽产品换来的。每道工序一完结,他们都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一遍,发现毛病,马上主动修复。修建志愿军招待所时,一天,赵锡光副司令员检查工作,发现一窗棂上角的水泥墙上有一道小裂缝,便立即叫来施工员。经检查是前一天晚上临收工时抹的,水泥里兑的水多了一点,虽不算什么过失,赵锡光副司令员仍严肃地指出:技术工序上应该严格要求,配料比例应认真对待,一次搞好。首长的谆谆教导和严格要求,成为战士们工作中的行动指南。他们在修完重点楼馆后,在修建住宅区平房的施工中,仍保持了同样的好作风。

赵锡光军长率领解放军指战员建设石河子的伟大功绩,永远值得赞颂,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张仲瀚政委对石河子的城市规划被世人称颂,永远定格在石河子的规划史上。
几十年弹指而过,当年的新城建设者们,有的已经退休离休,在这片洒过血汗的土地上颐养天年,有的已经作古和赵锡光副司令员一起长眠在天山脚下,而石河子新城,却以绰约风姿,挺立在昔日的瀚海荒原上。

张仲瀚政委的骨灰于一九九四年四月,从八宝山移出也洒在天山南北,在石河子,张仲瀚和他的老搭档赵锡光副司令员、百万军垦战士汇合了,他们看到昔日的建城成果永远矗立在祖国大地上,他们欣慰地看到石河子建设了一座唯一的周总理纪念碑,张仲瀚政委安息吧,你做到了执行毛主席的命令,发挥人民解放军三个队的作用,率领百万军垦战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红旗,备战防边,生产建设,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努力革命,奋勇前进。”

发稿人
发表人:
地区:
现状:
年龄段:
参军时间:1900 年 1月
原/现所在部队:
职位:
电子邮箱:
电话: 13811366335
腾讯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