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1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用我们的心智,创造社会价值!
传递有用的信息,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将挥之不去的思念永远寄存在网上!
让革命军人的荣誉代代相传!
深切感念为创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
难以忘怀的经历!

选取学校:

提示:
学校和校友公示信息本站代为上传。网上报名非隐匿信息即时公开显示。图文可在留言区自行发表。取消/修改报名和留言信息由网管代办。现有/曾有学校(含分校)用一个校名。共享网址分别集中链接。校方信息均免费上传。垃圾信息将被清除。
联系网管请致——
QQ:514064997
八一校友QQ群号:
173952160
可容500人)
94354871
(可容200人)


网站建设+软件开发+服务器租赁
关联网页切片 快速切片 快速建站
定制电子签到 电子签约
多点触摸   触摸管理软件
输入关键词: 报名  发表
学校: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
姓名: 陈军 王盛胜
标题: 走访“老川办”散记
内容:

【2022校友投稿


走访“老川办”散记

陈军 王盛胜  

    我们约定好,2022年7月4日(周一)上午去看望、采访原川办成立时就在机关工作直至退休的“老川办”林景成副政委。
    当日,我们几人(王盛胜两夫妻、范明惠两夫妻和我)如约来到靠近林副政委住处的成都大石西路润沁茶楼,幸会王副政委。3位老相识,多年不见,相见甚欢,

    王盛胜将1本西藏军区八一校联谊会编辑的《成长》一书赠送给林副政委。


 

3位老相识相聚在茶楼


 

王盛胜向林副政委赠书


 
左起:原川办副政委林景成(左4)

    畅怀茶聊,话及当年川办往事、机关运作和个人感触,概要记载如下:
    林副政委是河北省景县人,今年87岁(生于1935年)。1949年8月在当地参加了学校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4年7月参军,在长春军委机要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派往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一分部机要科工作,1956年5月回国,分配到西藏军区干部学校(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工作,1957年干校撤销,分配到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机要室工作。先后历任过见习译电员、译电员、保密员、政治部秘书、干事、招待所教导员、医院副政委、川办副政委等职。

    林副政委是原川办资深见证人,从1958年川办搬到现址,在原川办机关工作了30多年,其间曾在政治部当秘书长达10年。

    当年西藏军区在内地的所有直属单位和代管单位的统管机关是原川办,很多老西藏及其后代都跟原川办有着依托关系,而我们这些老西藏后代,对其孩提时代成长经历,对原川办下属单位保育院、八一校、八一分校来龙去脉已有回溯描述,唯独笔下未涉及到俗话所述说的“婆婆”、“东家”——原川办机关,应当弥补 “空白点”,回顾、述及这个中轴环节。

    原川办位于成都1环路4段9号,坐落区域占地有60多亩(步量数据),开工建设始于1956—1957年间,早期西藏军区投资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而后数年不断追加建设投资,于1958年至1964年间陆续竣工并投入使用,地面建筑包括办公大楼、门诊部、大礼堂、澡堂、服务社、前后院家属区、二招待所、食堂、澡堂、服务社、篮球场、通讯中枢、木工房、仓库等及其它基础设施。1958年原川办迁址至现址,并作为西藏军区后方管理总机关开始挂牌办公。

    原川办的前身是18军留守处。1952年2月10日西藏军区成立后,设立西藏军区成都留守处(团级单位)。1956年前后,西藏军区成都留守处改为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仍为团级单位),1958年前,原留守处、川办的办公场所在原华兴街60号(即现在的华兴上街64号)。


 

迁址前的办公地点:原华兴街60号(今华兴上街64号)


    1958年川办搬迁到现址,编制升格为师级单位。


 
原川办大门现在的模样

    当年西藏军区赋予川办统管、代管川内外西藏军区所属单位职能,原华兴街60号的办公地点因不适合施展其赋能,于是,另行选址。当时川办王兴友等师职老红军以其特有的人脉关系和超前意识,敢闯敢干,积极疏通军地关系,物色、优选迁址,1956年前后选定在现址。
    早期留守处内仅设行政科、政工科,到了成立川办时,机构扩编,内部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3个部门。其中,司令部内设办公室,下辖军务科、招待科、管理科、机要室、保密室;政治部内设组织科、干部科、宣传科、儿童工作科、毛主席著作辅导组;后勤部内设军需科、财务科、营房科、卫生科、门诊部、军人服务社、车队,代管采购站。
    五、六十年代,所属营、团级单位正职负责人的任免要经留守处、川办向西藏军区上报审批,副职负责人及其以下干部和教养员、老师等,由留守处、川办下达任用批件。各所属单位工作人员定编,工资额度确定,福利补贴,行政经费下拨,工作人员调动和调配,保育院、托儿所儿童和学校学生进出、升班、转出,物资器材下发、营建和修缮、用车调度、文化活动安排、救急物资组织等运作事务,都需要向原川办备案,去机关办手续,由原川办出面衔接安排。
    当年西藏军区给川办的中心任务,就是一切为了前方西藏军人放心,一切为了稳定军心。川办机关严格执行了西藏军区的指示。每年西藏军区新兵入伍、老兵退伍进出西藏,师以上干部过往内地,军人家属往返西藏,都是川办在安排接待/转运。西藏军区运输团军车一到2所,川办机关不管是白天、黑夜,马上组织接待,不分部门,通力协作,干部、战士随叫随到,按上级要求周密、及时完成接待任务。
    当年川办的特点是:领导干部资格老,摊子大,管理事务繁杂,跟地方交道多。
    早年川办的军政主要领导都是红军、八路军,下属单位主要领导也有不少红军、八路军。
    原川办所管(含代管)范围点多面广。管了一、二、三3个保育院、1个托儿所,2所学校,5个家属区(第一家属区在安仁镇,第二家属区在唐场—安仁中间的380,第三家属区在新津(邓家场、纯阳观),第四家属区在眉山,第五家属区在川办院内),多个成都市内的家属安置点:金丝街、狮马路、顺城街、文庙后街、红照壁、十四北街,新蓉村赵家公馆……,4个干休所(川办院内、簇桥、太平横街、新津),4个招待所(一所在顺城街、二所在川办院内、三所在新津、四所在簇桥),1个农场(在新津牧马山),1个医院(即新津78医院),1个外地干休所(河南郑州干休所),1个外地办事处(陕西宝鸡办事处),还代管了3个留守处(53师简阳石桥留守处、山南军分区金堂淮口留守处、52师新津邓公场留守处),横向联系京办(西藏军区驻京办事处)。
    原川办在西藏军队干部子女的幼教、入学、升学、就医,进出藏军人、家属、子女接待,协办家属子女工作安置、协办上户等,要跟各有关方打交道,川办很好地发挥了机关效能,替西藏军人和家属办成了很多事,机关干部战士齐心协力替前方打好后卫,应对着繁杂的工作,功劳苦劳多多。
    尤其是对托儿所、保育院、八一校、八一分校,西藏军区首长尤为关心,凡停经成都,听取汇报时,有关院、所、校情况都是汇报的主要内容。西藏军区几位主要领导都曾到过八一校视察。林副政委提到,他在政治部工作期间,曾多次陪同西藏军区首长张国华、谭冠三、陈明义、陈子植、阴法堂和川办领导去八一校等处视察,领导特别关心孩子们的培养教育和生活安排以及安全保障,凡能现场拍板解决的问题,都会在现场拍板解决。对虐待、侵占儿童、学生利益的问题,严肃查处(当事人甚至还被调离单位);发生的恶性事件,会严加惩处。
    在采访林副政委时得知,60年代初困难时期,前方西藏军区在全力援助后方保育院、八一校的同时,后方川办党委也安排了对孩子们的生活救助措施。
    至于我们小时候就医,就更不用说了。川办门诊部、78医院、成都军区陆军总医院,但凡我们去就医,都有院医/校医/家长陪同,川办派专车接送,就诊、住院费用全免。
    周末,川办电影放映组还会巡回放映,保育院、八一校、八一分校孩子们无不欢愉。
    原川办的工作,还有一个重头,就是管理家属区。政治部设定2个干事,专管家属区工作。
    最大的家属区在川办院内,其中“后楼”名气最大。

    川办后楼1964年开始入住西藏军区师职干部家属。“文革”期间,这个家属区安置有住户70多户。此处最早是一个砖瓦场,周边全是农田和竹林。1958年川办大楼落成后,后楼开建。竣工时,后楼分布着3栋3层红色砖混结构的楼房,还有3栋平房一字排列分布在坡上(坡度约有15°,可能是取土烧砖形成的),空地上还配套建有蓝球场,当年这个院落是挺有份儿的。

    川办大门斜对面大约200米处是远近闻名的赵家公馆(民国时期一位赵姓军阀建的府邸,院落占地近3亩,农田环绕,一条土路横陈门前,内有前后两院,前院八角形西式客厅和后院大鱼塘,假山,花木……呈现出成都南郊绝无仅有的融合中西风格的花园庭院景观),组织上安排原西藏军区扶廷修副参谋长和原西藏军区组织部杨军部长两家人住在这里。

    川办外围的美景还有两处,我们印象极深。
    从赵家公馆斜岔土路跨过一环路,经过几十米坑洼不平的水泥路面,就到了川办大门口。
    当年的门岗就1个腰扎皮带的战士徒手站岗,值班干部在传达室内和蔼地应付有关事务,完全没有如今“军事管理区”紧张戒备的氛围,院内人员进出十分方便。
    大门东侧,是一大片竹林,若干农家聚居在此,水渠、农田环绕在川办东、南方向高墙之外;大门西侧,环绕川办院墙外,一条炭渣铺就的3米宽的土路,向西再向南弯折延伸至川办第2招待所门口。当年川办墙外,环绕分布着上万亩农田,菜地、稻田、藕塘、青纱帐、灌溉渠、竹林盘,农田作物应季纷呈,田埂便道纵横分布。常年多有阴天,田间水气朦胧,放眼望去,天远地阔,出来溜达、望风,很爽。多有行人在田埂上穿行,常见小孩儿在田埂上奔跑。川办外面的田园景象,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像童话世界,大有色彩斑斓的水彩画的境界。
    最难忘的是夏季川办后楼墙外的那条自西向东再向南流淌不息的肖家河。小河不宽,连带河床,不足10米,河道也不太深,开春后两岸杂草灌木丛生、郁郁葱葱。最为奇特的是,正好在川办后楼西南方百米处,河道拐弯,突现落差7、8米高的回水湾,回水湾面积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水势丰沛,从河坝上奔涌而下,水花四溅,伴随着下坠轰鸣声,还有弄潮健儿(里面不乏后楼的大孩儿们)跳水前壮胆的吆喝声:“我来了!”只见跳水者快跑几步,一个腾空起跳,以飞燕凌空之姿,瞬间扎入河湾。我们偷偷翻墙前去观看,还带上了红色三角裤头,本想下水,但见水流湍急、落差很大、水中还不时出现漩涡,心里打鼓,没敢下水,更不敢加入跳水队伍。据说,夏天这里总有人溺亡(川办也有人在此溺亡)。
    成都平原有如此奔腾不息的河流,如此壮观的回水湾,如此高的悬河落差,真可谓是自然奇观!多少年后,夏日川办后楼附近肖家河这处景观,总在脑海中,至今记忆犹新,提到川办后楼,往往就会想起当年肖家河那个回水湾。
    我们自小上西藏军区托儿所、保育院、八一校、八一分校,又住家在原川办家属区,作为“过来人”,回顾原川办的运行轨迹,说句实在话,原川办这个“婆婆”、“东家”履行西藏军区赋予的职能还真不含糊,所作所为,不辱使命。
    此外,不能不提及,原川办当年跟地方关系极好,恵承当地政府部门的特别关照,很多很难办的事情,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开了绿灯,比如为川办及其所属单位在土地、地面建筑和其它附着物的划拨,师生生活保障,家属上户,工作人员招聘、调动,家属子女工作安置等等方面,都尽可能满足其需求。当年军政军民关系十分融洽,地方给予原川办工作极大地支持。

    原川办“文革”前后主要领导的名字,也应该晒出来。

    据初步了解,他们是:周茂玉(主任)、王兴友(主任)、李文江(政委)、周子平(主任)、夏继平(政委)、孙治平(政委)、金荣功(副主任)、杨正中(副政委)、顾草苹(主任)、冯新民(政委)、方其顺(副政委)、李广溪(副政委)、窦风亭(副主任)、赵西珍(副政委)、董世民(副政委)、张喜山(政治部主任)、严仕铭(政治部副主任)、张启泰(顾问)、崔楠影(顾问)、韦超(顾问)……

    这些领导的名字,有的我们耳熟,有的可能还未必知晓,作为“老西藏”后代和上过保育院、八一校的后生小辈,我们用记名方式,表达我们对这些原川办老领导、老前辈的怀念!

    本世纪“军改”,原川办于2018年改为隶属于川藏兵站部的团级单位,对外番号为:32360部队,主要承担西部战区中转站职能,办公地点仍在原川办老地方。
    川办于我们的父辈、于孩提时代的我辈,确实有一种相依相伴相托的关联关系,喻为“鱼水关系”也不为过。局中人的回忆无论是甜蜜的也好,苦涩的也好,甚至无感的也好,这层关系,是不可漠视的。
    过去的历史,早已翻篇。在此,我们谨以访谈纪实与回顾追述方式,表达我们的所知与感怀。

审阅:原川办副政委林景成  



浏览: 4474
日期: 2022-08-23


输入关键词:
回复留言记录(0):
序号 姓名 回复内容 回复日期
暂无回复!
共有0   上一页   下一页   0   当前第 页  

回复留言
姓名:  [必填]
回复内容: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