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1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用我们的心智,创造社会价值!
传递有用的信息,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将挥之不去的思念永远寄存在网上!
让革命军人的荣誉代代相传!
深切感念为创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
难以忘怀的经历!
当前位置:首页 >> 热血春秋 >> 报道
何志诚——一个坚守理想和信念的人
发表人:陈军  更新日期:2012-10-18  阅读:6709  评论:0  照片:无  字号:加大 / 缩小

    何志诚生于1929年4月,汉族,安徽南陵县何湾镇丫山村人。

    1950年-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1953年荣立三等功3次,   1954年提干,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4月响应号召开发北大荒,成为第一批去北大荒的开拓者,在黑龙江宝清县852农场。

    1963年调入伊春市铁力县东升林场。1983年12月退休,1988年12月举家迁返安徽原籍。

    1974年9月开始选择宣讲革命烈士事迹,立有“885”计划,即在有生之年到达800多个市县,宣讲8千场次,听众500万人,高校500所,军营部队500支。

    获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及安徽、新疆、北京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局)、关工委或共青团省委签证。县(团)级以上党政军机关奖励31次。其中: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中组部、中宣部等国家级6次。

    截至目前,已经到达30个省(区、市)的920个市县,宣讲9400场。

     何志诚出身于安徽芜湖市南陵县何湾镇丫山村,这里位于距离县城有一个多小时的群山坳里。何老家的房子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三间如今在山村里已经显得有些落伍的青灰砖瓦房。跨入家门,仿佛进入一个小小的展览馆,墙壁上挂满锦旗和感谢信,柜子里陈列着他保存的和各地讲课中别人赠送的红色经典书籍、宣传画册等。尽管已经离开部队半个多世纪了,但他仍然身着没有军衔标牌的绿色军服,头戴军帽,他说这是自己最爱的打扮。

    何志诚家兄妹五个,他是老大,17岁时行医的父亲离世,家境困苦,他便来到地主家做工,放牛,锄草,做农活,只为讨口饭吃。提起那时的生活,至今他仍记忆犹新,“那时天天要编草鞋,一天编8穿,不编好不准吃饭。”何志诚说,每天出门从早忙到晚,回来还得把水缸挑满后才能吃饭。吃的也都是地主家吃完后剩的饭。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说到这,何志诚感慨道。正是年少时的遭遇,让他对翻身解放有着迫切的渴望,也让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新中国,新生活。

    1950年,听说抗美援朝要扩军,他毅然报名参军,希望能为这个来之不易的新中国尽一己之力。登记参军后,出乎何志诚的意料,考虑到他较年轻,有培养前途,部队并没有让他去前线,而是将他送到了解放军第三炮兵技术学校。从警卫站岗,到文书后勤,何志诚按照组织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着。

    而刚入伍时,一件小事在他的心中铭刻了对部队一辈子的忠诚。“那时我刚到部队,什么不懂。刚坐下,班长就给我打来了洗脚水,旁边的战士递上他的毛巾。当时我眼泪涮的就下来了。”何志诚说,这样的集体还有什么说的?能不为他奉献生命吗?

    虽然后来何志诚没有如愿到前线战场,但他却在后方拼了命的学习工作。在何老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他保存着的一份红色的“功劳证”,发证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后勤政治部。在这本已经泛黄而破损的“功劳证”上,记录着何志诚入伍之初三获三等功的劳光。

    第一次三等功是1951年9月,立功事迹是节省津贴费买学习用具,不但自己苦学,而且还帮助别人学习,并且警惕性高,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工作积极细心。

    第二次三等功是1952年12月,立功的原因还是文化学习优良,工作积极负责,埋头苦干,对上级交给的任务积极完成。第三次三等功是1953年6月,立功的原因是学习态度端正,能积极克服困难完成学习计划,能遵守学习纪律,尊重教员,从来没有迟到或旷课现象。平时能够认真复习,各门功课都是良等。工作积极虚心,能够克服困难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也许这连获三等功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在那个新中国成立之初,迫切需要建设人才的特殊时期,何志诚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学习,无疑成了一种表率和楷模。

    1954年,入伍之初便连续三年获得三等功的何志诚被正式提干。

    除了功劳证,何志诚还珍藏着从入伍后由华东军区开具的军人家属证明,在这份已经残破并且泛黄发黑的证明上,印着司令员陈毅的大名,还有身着戎装,笑容可掬的毛主席照片。此外,入伍时每人发的一枚红五角星的军徽,也是何志诚的珍藏。

何老说,那段军旅生涯培养了他对祖国和对党的忠诚,只要是组织上一声令下,他赴汤蹈火再所不辞。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还是这样做的,1958年何志诚响应组织上的号召,去开拓北大荒。那时到边疆,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成了有志青年们的追寻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何志诚清楚的记得,他们第一批去北大荒拓荒时的情景,“天冷耳朵都不敢碰。”“北大荒杳无人烟,荒到连狼、熊等野兽见到人都不走,因为没见过。即便这样苦的环境,即便当时有人耐不住严寒,甚至被活活冻死,但何志诚却没有丝毫的退缩。

    “军人、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我们跟一般老百姓就是不一样。”正是凭着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决心,何志诚在北大荒一待就是二十年多年,把自己的最美好的人生年华奉献给了北大荒。

    何志诚没有上过战场,但一次偶然的经历,却让他被经历过血雨腥风的革命烈士们深深打动,并在他的后半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红色精神的宣传中。

    1974年8月,何志诚出差到江西南昌,参观了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253331这个数字第一次灼痛了何志诚的心。这是江西省为革命捐躯的烈士人数,大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肃立在革命烈士纪念堂前,何志诚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接下来,连续六天,何志诚早早地等候在大门口,第一个进入纪念堂,开始抄录革命烈士们的事迹。六天时间,他整整抄了83页约3万字。纪念堂的工作人员被何志诚专注的精神打动,破例赠送了一套纪念堂内革命烈士事迹资料。这份资料让何志诚如获至宝,回家后他认真整理,学习领会,“我要把革命烈士事迹带回去,让更多的人以及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在心。”一个终身誓愿,从此改变何志诚的一生。

    从南昌归来,何志诚埋头将带回来的革命先烈英雄谱与抄录的资料一遍遍阅读、一遍遍整理,完成了他平生的第一篇宣讲稿。并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在家乡的一所学校进行了宣讲,由于缺乏经验,加上只有高小文化,他的第一次宣讲效果并不是很好。

    回到伊春后,他像中了魔似的,几乎把所有工作之余的精力都投入到准备宣讲中。为了提高自己的宣讲能力,他拜学校老师为师,为了学好普通话,他认真听广播,边听边学边练,为了能脱稿宣讲,他利用点滴时间背诵,一些人以为他精神有问题,见到他都离得远远的。

    那时他一有空就会主动联系周边的中小学免费宣讲,家里人不理解,为了阻止他这种“不正常”的行为,老伴将他辛辛苦苦写出的一万多字藏起来,找不到讲稿,何志诚急得团团转,最后熬了一夜,重新补写了一份讲稿。见这一招拦不住何志诚,家里人又在第二天他准备出门讲课前,把他的自行车加了把锁锁起来。骑不成自行车,何志诚硬是走着去学校坚持宣讲。

    对革命烈士事迹宣讲的痴迷,还让何志诚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那时,单位的领导不许何志诚外出宣讲,但何志诚仍然固执坚持,为此,7次调工资,何志诚始终都没有调上。如今,他的退休工资仅有1000多元,比他在部队当兵转业的弟弟拿的退休金整整少了近2000元。

    1981年,52岁的何志诚决定提前退休,回南陵老家,一起带回去的,还有一个宏大的“885”计划,即在有生之年到达800多个市县,宣讲8千场次,听众500万人,高校500所,军营部队500支。从此,何志诚开始了漫长的红色经典义务宣讲之路。

    身穿绿军装,脚蹬解放鞋,背着一个行李箱,何志诚的义务宣讲坚持了近40年。何志诚每次出门要带10公斤左右的行李,“学校开学我就要上路。”何志诚说,他一般冬天出门要带夏天的衣服,夏天出门要带上冬天的衣服,因为一走就得三四个月。在外宣讲,去的都是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何志诚就靠着一张地图,自己上门,自报家门。在这过程中,他常常遭遇不理解,甚至闭门羹和冷眼。他笑言,自己总结了不接受他义务宣讲的“50条理由”,从开运动会到月考旬考等理由,五花八门。

    在他的日记中,经常记载着“去某某学样,门卫不让进”等字样。“有一次到一个学校,门卫不仅不让进,还调侃道,你说你是老军人,如果你真是的话,政府早就用小轿车把你送过来了。”每每面对这种情况,何志诚也不争什么,便默默走开。

    “刚开始还有些不理解,后来也慢慢的想开了。”何志诚说道。

    这么多年来,他到各地讲课都是自掏费用,不接,不送,不招待是他的原则。我不是残疾人,自己能走,不需要浪费资源接送。不招待就是讲完就走,不给对方添麻烦。在外讲课,何志诚住的是几十元的小旅店,最高60元一晚,最少的20元一晚。有时,讲课单位会象征性的给他一些讲课费,何志诚推脱不掉,便收下了再捐给希望工程,至今已经捐了3万多元。何志诚说:“共产党员心中要有群众,最重要是有弱势群体。”

    他对自己是低标准严要求,他指着给记者事先准备的一瓶矿泉水说,这个水我平时都舍不得买,能省下一些钱帮助更多人是最好的。

    为了提高宣讲质量,何志诚有“三个坚持”,坚持脱稿讲,坚持站着讲,坚持课间不喝茶水。

    当记者问何志诚是什么信念支持着他坚持这么多年宣讲红色精神,他脱口而出,引用了多位名人的话。列宁说,这种劳动是个人为社会进行的,规模巨大的,无报酬的,没有任何国家和当局规定定额的劳动。毛泽东说了,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鲁迅有句话,不做工作,多活几年。倒不如,赶快工作,少活几年为好。革命烈士黄励在就义时说:哪有共产党员不宣传共产主义,要我不宣传共产主义,除非等我死了以后。

    说完这些,何志诚感慨道,共产党员要站得高,看得远,有胸怀,顾全大局。到2011年,我们的共产党员就有8000多万人。我想用我的义务宣讲,为加强青少年德育和党的建设做点贡献。“我想如果有领导干部愿意来我这个家里看看革命烈士的资料,听听我的宣讲,对制止腐败肯定会有作用。”

    何老说,他在快40年的宣讲中,逐渐感觉到新一代年青人对革命历史的隔膜。15年前我到江西讲课,我教一个五年级的女孩念江姐临刑前的一首诗,女孩边哭边念,十分伤心。但现在这种情况不会有了。

    “现在青年,7点钟的新闻节目是不看的。一旦到这个时间就走了。这不正常。政治统率是灵魂。哪个单位突出政治,哪个单位就能上去。如果没有理想信念,那工作是干不好的。”

    8月23日,何老又要上路了。这一次他要去的地方是湖南,目前,他已经完成了9400场宣讲,离他的目标1万场还有600场的距离。正常一学期要讲150场,上学期没完成,后面还要抓紧。所以我要把我的这些知识尽快讲好,不能带到火葬场去。”

    38年来,他平均一年要做300多场宣讲,至今他仍珍藏着宣讲过程中一位学生用省下的零花钱送给他的一支钢笔,上面用小刀刻着一行字:愿天下人都像您样一颗红心。这句话,被老人视为座右铭。

    这么多年的宣讲,最激励他的莫过于听众对他宣讲的肯定。黑龙江省铁力市文化局的一位听众给他专门写来感谢信,信中写道,我在孩提时代,就曾数次聆听过那感人心肠的报告,在我年幼的心灵就像一盏明灯,照着我走上人生旅程,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多少年还盼着再听一场。如今,我孩子也像我当年的年龄,我多盼望你能来铁力市为我的孩子再上一节课,就像当年的我一样。在北京科技大学,听完何老宣讲的学生们,集体签名,发出了“我们爱您”的心声。何志诚甚至还被他的听众尊称为“塑造心灵的人”。翻看着这些听众的留言,何老像个孩子似的充满自豪。

 (责任编辑:袁兴富)

引自:http://tv.81.cn/2012/2012-08/31/content_5011873.htm

 

发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