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1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用我们的心智,创造社会价值!
传递有用的信息,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将挥之不去的思念永远寄存在网上!
让革命军人的荣誉代代相传!
深切感念为创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
难以忘怀的经历!

选取学校:

提示:
学校和校友公示信息本站代为上传。网上报名非隐匿信息即时公开显示。图文可在留言区自行发表。取消/修改报名和留言信息由网管代办。现有/曾有学校(含分校)用一个校名。共享网址分别集中链接。校方信息均免费上传。垃圾信息将被清除。
联系网管请致——
QQ:514064997
八一校友QQ群号:
173952160
可容500人)
94354871
(可容200人)


网站建设+软件开发+服务器租赁
关联网页切片 快速切片 快速建站
定制电子签到 电子签约
多点触摸   触摸管理软件
输入关键词: 报名  发表
学校: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
姓名: 钟建新
标题: 最后一个军礼
内容:

【2022校友投稿


最后一个军礼

钟建新

 
2015年93岁高龄的父亲在成都军区总医院住院期间
佩戴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时行军礼照

    这张照片,是爸爸在世时敬的最后一个军礼。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所有参加抗日战争的老前辈,都能获得一枚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是对前辈们最高的敬意和荣誉。
    2015年,爸爸已是93岁高龄,患重度老年痴呆症,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已住院3年,爸爸完全丧失了语言表述能力,不会说话,也听不到说话,无法行走,不能自己穿衣吃饭,连被子都不会自己盖上,甚至面对儿女们也完全不认识。可是,当妹妹把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给爸爸戴上时,爸爸举起颤微微的右手,庄重的敬了一个军礼。妹夫用最快的速度抢拍下这张照片。一个患重度痴呆症的老军人,把他在世时敬的最后一个军礼的珍贵画面永远留下了。
    爸爸钟本增出生在安徽萧县一个贫穷的农家,从小缺吃少穿,小小年纪就跟着兄长到处打短工、爬树摘槐树叶充饥。听说当兵可以吃饱饭,1939年16岁的他找到部队,从此部队里多了一个不识字的穷孩子,多了一个不怕吃苦,不怕流血牺牲的战士。爸爸参军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从最初参军的地方部队改编到抗战时一支和日军正面抗衡的主力军——新四军第4师。新四军四师彭雪枫师长是新四军年轻的抗日将领,抗战时期率领4师主力部队不断发展,最初一支几百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壮大成长为一支抗日劲旅,他指挥四师将士们对日军、伪军、顽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创建的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也不断扩大、巩固、发展起来。
    在新四军第4师11旅,爸爸在司令部当警卫班长,跟着4师11旅,跟着彭雪枫师长指挥的部队,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很多战斗,如洪泽湖地区33天反扫荡等等。在一次战斗中,子弹打进脚上无法取出,为了不让已感染的脚伤危及生命,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爸爸用牙紧咬住毛巾,忍着剧痛,完成了把子弹从脚中取出的手术。还有一小块弹片,在头上无法取出,让爸爸后来忍受了很多头痛的痛苦,一直到爸爸去世,这块小弹片还在爸爸头上。在新四军4师经历过激烈战斗的历练,又从抗大4分校学习毕业后,爸爸已从一个参军前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穷孩子,逐渐成长为部队的基层干部。无论是当战士,或是给首长当警卫员,还是开始带兵打仗,他总是冲锋在前,虽然多次负伤,仍坚定跟着部队浴血奋战。爸爸是光荣的新四军战士,在他身上,看到了新四军4师永远的铁军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爸爸在豫?苏3分区参加了很多大小战斗,又跟随部队逐鹿中原,参加著名的淮海战役,跟随第2野战军参加百万雄师渡长江的战役。渡江战役胜利后,爸爸又继续跟随2野5兵团18军,历经艰辛,爬山涉水,靠双脚一路走到贵州,参加了18军和其他兄弟部队共同截断川境国民党向贵州、云南逃跑退路的作战,取得了解放大西南战役的胜利。18军进入四川后,又接受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守卫西藏,维护祖国统一的任务。从此,18军将士们就和西藏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了。18军第1批进军西藏时,爸爸在18军后指,不是第1批进军西藏的,但也是早期进藏的18军军人。50年代初的西藏,山高路远,广袤荒凉,高原缺氧,给养供应困难,部队在西藏的衣食住行都艰难。爸爸留下的在西藏一张照片,他站立在帐篷前,穿着棉衣,裤子单薄,照片后面标注的日期是1954年:




    在那么寒冷的高原,可能有很多官兵都住在帐篷里,可以想见当时西藏军人工作和生活是多么艰苦。爸爸1939年参军到1981年离职休养,在部队42年中,在雪域高原坚守了21年。他在西藏参加的中印反击战,是爸爸作为军人参加的最后一次战役。
    爸爸在西藏工作21年,和所有西藏军人一样,扎根边疆,以边疆为家。21年里,我们全家聚少离多。我们姐妹和18军大多数孩子一样,很小就远离父母,在西藏军区办的保育院、八一校长大。和保育院大多数孩子一样,不认识爸爸妈妈,不记得他们的容貌,因父母都是驻守西藏边疆的军人,要2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回内地休假。妈妈后来从部队转业到成都,爸爸一个人远在西藏,我们姐妹三人在西藏军区办的保育院、八一校学习、生活,因分布的地点不同,我们姐妹也曾彼此不认识,全家5口人曾分散在5个地方。只有爸爸回到成都休假,全家才能团聚,那是我们姐妹最快乐的日子。我们可以在周末不住学校,和爸爸妈妈住在西藏军区招待所,那是我们临时的家。我从小就留着很长的辫子,只要爸爸休假,就一定是爸爸每天为我梳理长辫,爸爸温暖的大手仿佛还一直在抚摸我的长辫。爸爸妈妈休假时常常带我们在招待所附近的齐鲁饭店,品尝山东烤馍等美味,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蹦跳着在公园玩耍,这些就是我童年最深的记忆。爸爸是驻守边疆的军人,舍弃了儿女们成长所需的父爱,少了太多儿女们的绕膝之欢,也舍弃了太多家的温暖,这就是我的西藏军人爸爸。
    爸爸长年驻守西藏,一直到我们长大,爸爸也很少和我们谈当年西藏工作的艰苦和遇到的危险,只记得妈妈曾说过,每2年1次休假来回路上是很艰苦很危险的。从拉萨出发回到成都坐汽车要10多天,沿途遇塌方、泥石流很常见的,路况不好,又颤簸,又险峻,汽车常行走在一边是山,一边是深不见底悬崖的狭窄路上,翻车事故常发生,遇到下大雪或雨季,被堵在路上等通车更是难熬。那时川藏线沿途兵站条件差,要吃好睡好很不容易。爸爸坐车晕车,路上的颠簸常让他吐得厉害,饭也吃不下,休假回成都和返回西藏来来回回的路上,爸爸是全靠毅力硬挺过来的,爸爸在西藏工作21年,这样在千里川藏线上来回有多少次?我们都不知道,爸爸从没在我们面前说过路途的艰险,也没给我们说过进军西藏后工作和生活的艰苦,直到1969年16岁的我执意要去西藏当兵,爸爸才很严肃地告诉我:西藏的气候、路况、供应,吃住行等各方面和内地比是有差距的,你有思想准备吗?当时我没去过西藏,也没听爸爸妈妈说过西藏的艰苦,一直认为西藏就是画报上看到的蓝蓝天空中白云飘浮,巍巍雪山清澈湖水的高原美景,毫无什么艰苦的概念。
    当我一个人到了拉萨,看到60年代末期的西藏和内地相比是有很大差距,当高山反应引起我头痛难忍时,才知高原缺氧和在内地生活是不同的。我穿上军装分配到驻波密的扎木大站,从拉萨到扎木一路的颠簸,坐在卡车上高原的风肆无忌惮从篷布吹进,风大、沙大,穿着棉衣、棉裤,皮大衣,皮手套也挡不住寒冷,晚上住兵站的大通铺,没有火烤,很冷很冷,这时才知道爸爸当年在西藏21年休假时来来回回在千里川藏线上的辛苦。到了部队后,除了军事训练、业务学习、工作外,夏季上山伐木、种菜、下乡巡迴医疗、拉练,冬季基本没有新鲜蔬菜,除了吃土豆、莲花白,就是吃干干的脱水菜。当我成为驻守西藏的军人,经过一些历练后,才真正了解爸爸21年在高原坚守不易,才真正了解西藏军人们不惧艰难,无私无畏的奉献。我是在后来看到18军进藏的资料和图片,才真正知道18军将士们进军西藏途中,爬冰卧雪,逢山开山,遇河架桥,忍饥挨饿,缺医少药,抵御高原寒冷,艰难付出的伟大壮举。当看到资料介绍18军将士们进军西藏时,沿途穿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14座海拨4000米以上的大山,海拨5000米以上雪山2座,跨越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等大小数10条河流。天高路远,旷野冰河,几次断粮,最早进藏的部队,没有公路,沿着马帮走的路,每个人负重50多斤至70多斤,渴了只能喝雪水,进军的同时还担负修路的任务,才知道18军前辈进军西藏那太多的艰难险阻。当我坐车在川藏线上穿行,看到塌方、狭窄险路、泥石流这些危机四伏时的路时,当我在翻越雀儿山无力说话,只能靠吸氧气维持时,才真正明白18军前辈们坚定勇敢付出,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也才真正了解曾长年驻守西藏的军人爸爸。
    爸爸从16岁参军到离职休养,在部队42年,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到进军西藏,参加大小战斗战役百余次,已从一个淮北平原的穷孩子成长为一个职业军人,把自己的一生融入了军队。
    年轻时爸爸也常给我们讲他没参军前过的穷苦日子,讲他是怎样到的部队,他打仗时几次负伤的过程,讲他在新四军4师抗战时的经历,在洪泽湖被封锁的艰难,讲他在家乡萧县的战斗,讲他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时怎么打仗的,讲他进军大西南时天天急行军的情景,讲参加中印反击战最后一场战役的经历,讲他进西藏后参与的一些统战工作,讲到那些牺牲的战友时,爸爸会流下眼泪再也说不下去了。爸爸也常给我们讲1959年,他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时,被选进了庆祝国庆10周年校官受阅部队,在南京炙热的夏天,他们每天是怎样训练走正步,敬军礼,练军姿的。国庆10周年阅兵式上,校官队学员们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敬礼走过天安门,接受检阅时的荣耀。爸爸说到这次受阅时,常会给我们演示敬军礼,走正步的标准军姿。爸爸也曾给我们讲他在西藏的哪些地方工作过,讲过他在波密松宗西藏军区步校工作时的一些情况。爸爸1971年从西藏调回内地,在军分区任职,负责军事工作,爸爸还是那样始终如一认真负责,对军事技术严格要求,快60岁时到教导队检查工作,还是和年轻军人们一样摸爬滚打,趴在泥地上给军人们示范射击要领,示范正步站立标准军姿,让年轻的军人们惊讶赞叹。可惜年轻时的我不懂事,没有用笔记下爸爸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参加过的所有战役,没有用纸写下爸爸参加的大大小小百余次战斗的详细过程,没有用心记住爸爸浴血奋战几次负伤的经过,也没有认真记住爸爸在西藏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军人生涯中参加最后战役的具体事例,没有记下爸爸在西藏21年工作和生活的具体地点。我只记住了爸爸经历中的只言片语。当爸爸年老后患痴呆症,无法用语言表述他军人一生时,我才知一切已无法挽回,这让女儿留下了深深的愧疚和太多的遗憾。但爸爸的正直、坚强、乐观、真诚、俭朴、严以律己的品质已留在我们姐妹的性格中,让我们终生受益。虽然我无法完整记下爸爸军人经历的全部,但爸爸的军人本色、军人情怀我永远记住了,也永远记住了爸爸身穿军装高大威武的形象,记住了爸爸对我们姐妹深深的父爱,在我的心里,爸爸就是一座永远矗立的大山。
    爸爸离休后,直到年老,始终保持着阅读《解放军报》的习惯,重点地方会用红笔划上,重要的资料会剪下保存,那些剪下的资料,我们还一直保存着。爸爸从刚开始戴老花眼镜看报,后来要加上放大镜才能看清报纸。爸爸年迈体弱时,吃力的坚持读《解放军报》的情景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爸爸是个普通的军人,他是坚持着用他的方式,保持着对军队的热爱。爸爸在军区总医院住院时的最后几年,经历病体的痛苦,却以一种军人的意志,坚强地度过那些病痛折磨的日子。他的痴呆症越来越重,已无法看书看报,电视也无法看,每次打开电视,爸爸只是茫然的看着电视,不知道电视里演的是什么内容,可我却清楚记住了,在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爸爸一反常态,不在床上躺着,一直坐在轮椅里把阅兵式看完。当各兵种受阅部队迈着豪迈的步伐,敬军礼,以标准军姿走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各种武器装备通过天安门展示时,爸爸笑容满面不停地鼓掌,虽然他的鼓掌已无力发出声音,可爸爸却一直持续、努力地鼓掌。坐在爸爸身边的我,看着坐在轮椅中兴奋的爸爸,看着他不停的鼓掌,我的泪水也不停流淌,这就是我那个始终忘不了军队,忘不了他是个军人的爸爸。

    爸爸是军人,他曾浴血奋战,南征北战,1943年被评为淮北军区模范党员,曾荣获“三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还有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解放西藏……等等各个战役的纪念章,这些勋章和纪念章,记载了爸爸奋斗一生的功绩。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是爸爸一生中获得的最后1枚纪念章,爸爸把他在世时敬的最后一个军礼,留在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在江苏泗洪县大王庄原新四军4师驻地,这里是很多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也曾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心,新落成新四军4师暨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将士名录墙,红色花岗石组成的名录墙上,刻有1万多名抗战时期在淮北大地坚持抗战的将士名字,爸爸钟本增的名字也刻在了将士墙上:




    将士墙上的每个名字,都是曾用青春和热血谱写抗日爱国篇章的老前辈。彭雪枫师长和抗战时期英勇献身的烈士们长眠在这片土地上,史册记载功勋,他们是人民永远缅怀的抗战英雄。在四川大邑县建川博物馆抗战老兵手印广场上,几千名抗战老兵鲜红的手印留在手印广场上,爸爸的手印也留在了抗战老兵手印广场上。站在手印广场上,面对一排排鲜红的手印,让人肃然起敬,仿佛看到沙场上奋力与日军拼杀的无数抗日将士,仿佛听到抗日勇士们英勇战斗的呐喊,老一辈抗日将士们,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爸爸在西藏工作生活21年,在拉萨,亚东,日喀则,白定,松宗,扎木……,还有很多我不知道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在二郎山,雀儿山,米拉山……,还有很多我不知道他经过的高山留下了他的足迹,那里是他一直想再去看看的地方。如今的西藏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繁荣,藏族人民生活富裕,飞机、火车、汽车四通八达,交通便捷,整齐排列的太阳能发电板让西藏的乡村处处有光明。美丽的西藏雪峰上的晶莹白雪,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的湖水,春天连绵成片盛开的桃花,秋天翻涌着沉甸甸的青稞……,西藏还是那样充满魅力。那里的洁净,那里的神圣,那里的广袤,那里呈现的恢弘壮阔的高原美景,已是无数人向往的地方。张国华伯伯、谭冠三伯伯,陈明义伯伯……,那些无数的十八军前辈们为解放西藏,守卫西藏和建设西藏献青春,洒热血,他们的英名永远留在了西藏。西藏,也是一代又一代军人们坚守的地方,西藏军人们仍在艰苦的边防,用他们的身躯为祖国筑起坚固的城墙,用西藏军人们的忠诚,坚韧和奉献,捍卫国土。爸爸曾是驻守西藏的高原军人,我也曾是驻守西藏的第二代高原军人,我永远记住了曾是高原军人的爸爸,也永远眷恋美丽的西藏。

    每当我凝视爸爸最后一个军礼的照片时,我总会流下眼泪,面对爸爸的照片,女儿有无尽的思念,还有更多的感动,骄傲和敬意!这张老军人最后一个军礼的照片,记载着爸爸戎马一生,奋斗一生的经历。爸爸虽已年迈痴呆,病魔让他丧失了记忆,但爸爸把对党、对祖国的忠诚,对军队的热爱,已完全刻进骨子里,印在心里,融入脑海里,这也是许许多多老军人,老前辈烙在骨子里的印记。当我们缅怀那些为国牺牲的无数烈士们,追忆老前辈们的丰功伟绩时,心里怀着无比崇敬!爸爸最后一个军礼的照片,我们会永远的珍藏!



1973年父母和大妹妹钟建设、小妹妹钟建军
于新都桂湖公园合影


1973年父亲和钟建新合影


浏览: 892
日期: 2022-04-21


输入关键词:
回复留言记录(0):
序号 姓名 回复内容 回复日期
暂无回复!
共有0   上一页   下一页   0   当前第 页  

回复留言
姓名:  [必填]
回复内容: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