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1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用我们的心智,创造社会价值!
传递有用的信息,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将挥之不去的思念永远寄存在网上!
让革命军人的荣誉代代相传!
深切感念为创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
难以忘怀的经历!

选取学校:

提示:
学校和校友公示信息本站代为上传。网上报名非隐匿信息即时公开显示。图文可在留言区自行发表。取消/修改报名和留言信息由网管代办。现有/曾有学校(含分校)用一个校名。共享网址分别集中链接。校方信息均免费上传。垃圾信息将被清除。
联系网管请致——
QQ:514064997
八一校友QQ群号:
173952160
可容500人)
94354871
(可容200人)


网站建设+软件开发+服务器租赁
关联网页切片 快速切片 快速建站
定制电子签到 电子签约
多点触摸   触摸管理软件
输入关键词: 报名  发表
学校: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
姓名: 王素娜
标题: 激情岁月——父辈走过的路
内容: 【 2022校友投稿


激情岁月
——父辈们走过的路
王素娜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也是我父亲参军80周年的纪念日。
    父亲于1942年在冀鲁豫军区水东分区(后改称十二分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他们远离我军的主力部队,孤悬敌后,也没有后方根据地。他们武器弹药匮乏,缺衣少食,却依然在广袤平原上和装备精良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作战。他们钻青纱帐打伏击,破坏公路拉倒电线杆,有效地干扰了敌人的军事行动。夜晚的小规模袭扰,经常让敌人处于恐慌不安。他们打散了重新集结,跌倒了爬起来再战。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地转危为安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增强了他们必胜的信念。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9年2月,父亲所在的部队参加完淮海战役以后改编为16军48师。父亲所在的16军的指战员靠两条腿千里转战大江南北,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华中南和大西南。他们奋战豫、皖、赣、浙,挺进闽、湘、黔、蜀。他所在的16军解放了上述省份的许多地区和贵州省会贵阳。解放贵阳时,根据时任16军尹先炳军长的回忆,他说:“接二野首长电令,五兵团(16、17、18三个军)务必于11月15日解放贵阳。我们急忙打开地图一看,还有七百多里,但时间只有五天,任务十分紧迫。”
    父亲讲当时他们日夜兼程,一天的急行军下来很多战士都是双腿肿胀,脚上打滿血泡。没有时间吃饭,就装一碗红米饭在阴雨绵绵的行军路上一步一滑地边跑边吃。当时部队战士多来自北方,在南方窄窄的田埂上奔跑很容易摔倒。一旦滑倒饭是吃不成了,但爬起来不能有丝毫的停留,仍要继续往前奔跑。他说困的时候可以边走边睡觉,直到碰到前面的人或者摔倒在水田里惊醒。父亲他们就是用这种所向披靡的革命意志,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把胜利的旗帜插上了一座座解放了的城镇。
    参加完成都战役后,16军回师贵州剿匪,后继而北上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父亲所在的48师则一直留在川南征粮剿匪,他所在的144团后改番号为西南军区独立3团(兼宜宾军分区)。

    以下为父亲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华中南和解放大西南的纪念章:






    为了确保1954年康藏公路顺利通车拉萨,1953年西南军区成立了拥有千人的西藏后方部队人力运输团,主要担任完成西藏筑路部队的生产材料和其他进藏物资的背运任务。同年8月父亲怀揣着进藏体检为丙等身体的报告,告别了即将生产的母亲跟随部队去了西藏,这一去就是数十年。
    西藏军区人力运输团的任务很特殊,除了每天的材料转运和营建施工外,还需要做大量的政策宣传和思想工作。要求干部战士必须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高度的责任心,朝督暮责不能有任何松懈。这期间他们历经艰辛,克服了高原缺氧等困难,为西藏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甘孜到拉萨,他们一路背运物资伐木营建,修建了沿途的很多仓库和兵站。他们1958年10月参加了纳金电站的建设施工。经过17个月的建设,纳金电站于1960年4月向拉萨输电。电站建设完工后随即转战拉萨北郊,投入到了西藏军区总医院的建设施工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纳金电站施工时的图片(摘自网络)


 

纳金电站竣工时的图片(摘自网络)


 

人力团摄于总医院工地的贺功大会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事。父母曾给我们讲过,父亲随着人力团在进藏的途中和后方的家庭失联了很长一段时间。
    因为西藏恶劣的自然条件和18军进藏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其家属和孩子都留在了后方(乐山、新津、大邑等地),并成立了驻川办事处统一管理。
    父亲说当时任务紧急,接到命令后来不及安顿家人就匆匆率部队进藏了。后来他原隶属的西南军区独立3团委派了一个干事把母亲和三个孩子送到成都。他们本应到西藏军区川办报到交接,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却将母亲送到了青羊宫附近的成都军区教导队,他们成了双方都不管的人员。母亲那时还是军人,好在是供给制,大人和孩子生活没有问题。可是父母间的联系中断,谁也不知道谁在哪里。父亲回忆道,那一段时间对家庭的牵挂是最难熬的。白天各项任务繁重,不能有丝毫的分心。夜里常常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后来经过父亲多方打听,托人寻找才找到了困在教导队的家人。这可能也是当时很多进藏军人与家庭的写照吧。
    1961年2月父亲到工程兵建筑第136团(该团1977年初整编改番号为工程兵第15团)任职。1962年10月率工兵136团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这也是父亲戎马生涯中参加的最后一仗。工兵136团随东线部队从克节朗一直到邦迪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山高路险林密的藏南地区为作战部队实施了有力的工程保障。
    第一阶段反击战结束后,达旺河上的东新桥已被印军炸掉。这是通向前方唯一的一座桥梁。为了保证作战部队的顺利进攻,父亲他们精心选择架桥点,工兵们从很远的地方扛来木料,仅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在战斗打响前又架起了一座新桥。
    反击战的作战地区山高林密陡峭难行,道路途崎岖冰河纵横。父亲的腿受过伤,参加整个作战过程对他而言是非常艰难的。父亲讲过因为他们是工程兵部队,更多时候都需要在部队行动和进攻前架桥铺路,以保证参战部队和军用物资的输送畅通无阻。因为那时的地理环境,很多地方都无路可走,要拽着树枝和藤条攀爬陡壁,在寒冷的冬季趟河架桥。还随时要与遭遇的印度军队进行还击作战。

    随父亲参战的前辈曾给我们讲述了在自卫反击战时,他曾亲眼目睹父亲拖着伤腿在曲水渡口,头顶着高原凛冽的寒风,脚趟着冰冷刺骨的河水,日夜指挥运送参战部队和军用物资过河。父亲就是拄着战士给他做的藤拐杖,拖着伤腿随着部队翻山越岭修路架桥,从克节朗一直走到了达旺。



父亲1962年在秀巴沟136团驻地的留影

    父亲随部队进藏时体检结果是丙等身体,西藏特殊的地理和严酷的自然条件,加上繁重的工作任务让他积劳成疾,使父亲过早的离开了我们。因为父母在西藏,我们几兄妹从小就在成都军区保育院、八一校和西藏军区保育院、八一校就读。长期与父母的分离,除了他们平时给我们讲述的战斗、剿匪和进藏等经历外,我们对他们了解甚少。后来通过父亲的许多老战友和部下的回忆,又仔细阅读了父亲写的自传,我们的思绪也通过在父亲走过的这条路上不断的探索追寻,回忆和了解来逐渐认识父亲。他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已不仅仅是一个父亲,他还是一个勇于拼搏不怕牺牲,正气凛然赤胆忠心的军人。他也把信仰与忠诚,牺牲与奉献,道德与品行作为精神遗产,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传给了我们。
    猎猎的八一军旗,嘹亮的冲锋号音和激昂的呐喊声穿过95年的硝烟,再次将父辈们波澜壮阔,所向披靡的历史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父辈们走过的路充满了血与火的洗礼,历经过生与死的考验。父辈们在这条路上流血负伤,九死一生却依然前赴后继。父辈们在走过的这条路上虽然累却从未停歇,虽然苦却从不退却。父辈们走过的路布满了荆棘与坎坷,也充满了希望与辉煌。他们浴血奋战铸就了铁血军魂,他们砥砺奋进开启了光明大道。他们留给我们的是和平与幸福!他们留给我们的是尊严与强盛!



父亲1955年荣获的三级解放勋章

 
父亲1955年荣获的二级独立自由奬章


作者简介:


王素娜


    1955年10月出生,曾在西藏军区成都八一校68届甲班就读。1970年12月在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应征入伍,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医院和陆军第四十一医院服役。在西藏服役期间随部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修建的格拉输油管线工程(530工程)及多次战备医疗救治任务。1986年1月退出现役后,一直在成都市教育系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至退休。

浏览: 435
日期: 2022-11-23


输入关键词:
回复留言记录(0):
序号 姓名 回复内容 回复日期
暂无回复!
共有0   上一页   下一页   0   当前第 页  

回复留言
姓名:  [必填]
回复内容:  [必填]